解气!老和尚受不了达官贵人的虚伪,写诗让他们闭嘴,流传至今

发布日期:2023-08-04 10:25:07 来源:顶端新闻

徐悲鸿先生曾说“人不可有傲气,但不可无傲骨”,对于读书人来说更是如此。

但古代的读书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寥寥无几。究其原因,其实也很好理解,毕竟古代读书人基本都是走的科举致仕之路,他们仰仗的是朝廷。即便再骄傲,也傲不过头上至高无上的皇权。


(资料图)

像唐代大诗人李白,号称“诗仙”,他的狂傲贯穿了一生。初出茅庐之际面对名士李邕的慢待,他毫不客气就敢讽刺对方“宣父犹能畏后生,丈夫未可轻年少”。但面对皇帝的召见,他所有的骄傲都化成了一句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吾辈岂是蓬蒿人”。进京做了供奉翰林,诗中的“仙气”都变成了对于皇帝歌功颂德的“马屁”。

狂傲如李白尚且如此,其他古代读书人可想而知。不是他们不想保持自己的骄傲,只是形势比人强,在仕途摸爬滚打,就要有“见风使舵”的圆滑。

不过有一类人却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,他们就是和尚。常伴青灯古佛,所修也只是心中安宁。所以面对那些达官显贵,他们从不“惯着”,都是直接“开怼”。

就像晚唐著名诗僧贯休,因黄巢之乱他到越地避难。写了首诗献给当时的吴越王钱鏐,希望能够得以晋见。其中有两句流传千古的佳句“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”,写得霸气十足,钱鏐看后击节叫好。不过他觉得“十四州”不足以写出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,便让贯休将“十四州”改成“四十州”。

倘若是一般读书人,改两个字便能飞黄腾达,那么改了又如何?但贯休不一样,他是一个和尚,没有那么大的功利心。我低头晋见你本就十分憋屈,你现在还要蹬鼻子上脸,那我就不伺候了!于是贯休掉头就走,走之前还写了首诗直抒胸臆“不羡荣华不惧威,添州改字总难依。闲云野鹤无常住,何处江天不可飞?”可以说潇洒得不行。

笔者本期要分享的这首诗,也是一位诗僧所作。面对那些无病呻吟的达官贵人,老和尚在线教他们做人!

《闲咏》

元.清珙

相逢尽说世途难,自向庵中讨不安。

除却渊明赋归去,更无一个肯休官。

这首诗的作者是元代著名禅师清珙,虽然他一直隐居山林,但在当时名气很大。所以经常有达官贵人前去拜访他。如果只是单纯地参禅论道,亦或者是切磋诗词,那么清珙禅师是再欢迎不过的了。奈何这些人来了都喜欢“假清高”,满嘴都是虚伪,佛门清净地被搞得乌烟瘴气,清珙禅师便写了上面这首诗让他们闭嘴,读完之后是真的解气!

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就是这些达官显贵的虚伪。古代读书人都推崇清高,嘴上对于仕途的蝇营狗苟都很是不齿,所以见到清珙禅师他们就尽情诉说自己的这些苦恼。似乎他们都有辞官隐居的想法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
后两句就给出了现实答案。在清珙禅师面前抱怨发牢骚的人不知凡几,但古往今来除了陶渊明是真的辞官挂印而去,和山水为伴。再没有一个人真就舍得抛却仕途官位,这些找清珙禅师发牢骚的人同样如此。

这首诗看似写得简单直白,但是却将那些“假清高”的读书人的可憎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。嘴上说着清高之语,标榜自己和陶渊明看齐,但说到底就是舍不得权势富贵,所有的牢骚和抱怨都只是为了凸显所谓的“清高”。实在是虚伪至极。

其实这样的事,不仅发生在清珙禅师生活的年代,千百年来这样的虚伪的人始终存在,大家平时也没少遇到。或许也正是如此,这首诗才得以流传千年,至今还为人称道。

对于清珙禅师这首“骂人不带脏字”的诗,大家有什么看法?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娱乐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